临淮郡城淮安,本是从小码头发展起来的城市。
两百年间曾数度遭逢战乱,直到本朝近二三十年,陆续收回北方徐州等大片土地,淮安从边镇变成了内陆,才稍稳定,人口也渐渐多了起来,直到变成淮东第一大城。
但淮安城市仍是狭小,水网纵横,三教九流杂居,各色新旧民居商肆馆舍拥挤而建。
萧黯率州府要员入驻淮安,临淮郡尉在郡军府收拾出几间院落做行军府。
淮安建筑局促,军官民混杂比邻。
在行军府中,白天能听见水畔船家的摇橹声,商船馆肆的买卖声,夜深静谧时,在床榻上似能听见淮河涛声。
九月将过,月底这几日,萧黯寝食难安,夜夜噩梦,梦见笼华死了,各种死法。
萧黯想回家。
然而北方边境剑拔弩张,此时回京,有临阵逃脱之嫌。
忍着吧。
仍是噩梦。
萧黯迫切想回家,正要对岑询之开口,收到了京中王府送来的喜报。
喜报信函以红绸系就,在南朝代表生贵女。
然而,萧黯根本没有联想到,他颤动的双手展开信笺,看了两遍上面的字,脑子才算明白过来。
喜报,王妃在九月二十九日凌晨顺利产下健康女婴,母女平安。
萧黯湿润了眼眶,他非但没有失去妻子,还多了一个女儿,他做父亲了。
他想抱住岑询之大哭一场,到底还记得自己的身份,克制住了。
岑询之不知自己躲过尴尬的一劫,却也看出主君的激动,他并未说破,只微笑道喜。
萧黯大喜,前所未有的豪爽起来,赏州府随官、临淮郡官,上下人等布帛礼。
过了几日,又有家信至,报了洗三朝礼仪事。说蔡妃娘娘为长贵主取了乳名叫观音保。
萧黯莞尔。嫡母笃信,故而取了这个吉利名字,笼华却未必十分中意。
家信中,请萧黯为长女取正名,以录入王府玉牒。
如果是长子,萧黯或要上表请皇帝赐名,长女可自家来命名。
在家时,笼华曾对萧黯说过她的想法,无论是儿是女,都按齿序命名。
萧黯自然要让她如愿。
他决定为女儿命名为元捷。
她来到这个世界,已是父母最大的喜报。
萧黯安定下来,开始一心谋断江北军事。
南朝北兖与东魏济州各自陈兵数万,却彼此秋毫不犯,维持着诡异的和平。
东魏郯城军户进进出出,五千数万的队伍,调动频繁,乱乱糟糟,让人看不出虚实。只能大概猜测始终有二三万的驻军。
彭城在九月最风声鹤唳之时,曾短暂封闭关口,导致南方商船大量滞留彭城,最后不得已在彭城低价甩卖货物。
后来东魏派信使通告善意,又见郯城并无出兵迹象,北兖州又打开了边境口岸。
南方商船再度蜂拥汇聚彭城,趁着冰冻之前往北方做买卖。
南兖一万甲士已奉督军令到达下邳协防,在下邳城外东侧安营扎寨,粮草物资供给都是南兖自行运送。
后续的一万甲士,一直未凑齐。
进了十月,泰州江北屯兵营方调出两曲,约三千人,由旅帅率领缓缓北上。计划与淮西屯兵营汇兵后,再往北兖。
督军王褒命冀州一万屯兵西进,暂驻扎在下邳东五里阳坡镇。
十月下旬,王褒回京向皇帝、皇太子汇报江北形势。途径淮安暂泊,邀请萧黯至其船舱一聚。
萧黯正中下怀,他正愁没机会探查其意图。
萧黯带军府参军夏侯昕、刘释同往。
王褒并未问责萧黯后续一万屯兵之事,而是一本正经征询萧黯应对东魏郯城屯兵之计。
前车之鉴,萧黯自然不敢轻言,落人口实。
王褒即将返京,他说的任何话,都可能被他巧言转述。
萧黯只说未思虑成熟。
王褒倒和盘托出了自家想法。
王褒根据这段时间以来探报信息,判断东魏屯重兵于郯城,绝不是为所谓的调度军户耕种军屯田,而是奔下邳而来。
东魏之所以按兵不动,是因粮草兵员不足,还待补充调配。
王褒认为此时正是南朝战机。
江北五州当集调优势军力主动出兵,攻其不备,粉碎其夺回徐州旧地的图谋。
王褒称自己此番回京,就是要向皇帝、皇太子请直陈请命。
萧黯谨慎开口,问王褒:“高澄刚刚掌权,国内未稳,西线西魏强敌在侧,为何突然要树南朝强敌?”
王褒反问:“那么,晋宁王以为东魏郯城屯兵意欲何为?”
萧黯语塞。
王褒又问,若伐东魏,十日内,南兖最多可派多少兵力。
萧黯说至多两万。
王褒立即道:“望殿下言而有信。”
王褒只在淮安码头停泊一个时辰,似乎专为一会萧黯,即疾行南下。
回军府后,萧黯向岑询之说出与王褒会面的前后事。
岑询之沉吟不语,问夏侯昕关于王褒战略的看法。
夏侯昕文邹邹道:“兵法有云,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。我南朝主动攻敌营寨,大有胜算;兵法又云,以逸待劳攻疲劳之师,大有胜算;兵法又云,十而围之,五而攻之,倍而分之。若北五州集兵六万,可主动攻其营寨,大有胜算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夏侯昕云来云去,似是认同王褒战略之意。
夏侯昕青年文士,本善于诗书画乐,让他做司马参军,也属难为他。
但是,作为太孙伴随,来日太孙登大位,夏侯昕若在京任职,自然要做门下省领兵高官,若出京任职,自然也是领兵刺史。
夏侯谊或也是深谋远虑,又知子文弱,才有让他历练军事之意。
说来夏侯府襄公本是随皇帝起兵的一方豪帅,按理说夏侯府应有家学渊源,但是偏偏南朝向来重文轻武,高门宗室从不屑于学兵法。
随皇帝起兵的各功勋高门,也包括皇室,都已废弃军武久矣。
近二三十年,南朝掌兵权的将帅,清一色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宗室和高门大夫。
寒族武官升至校尉已是凤毛麟角。
斗破小说网:(www.doupome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