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明这些心腹大患的问题上面,即便是锦衣卫裁撤的那几年,都有人收集这这方面的情报。
锦衣卫重新恢复后,在这些方面的情报收集上不仅没有懈怠,反而更加周密详尽。
那些地方只有有超乎当下的任何风吹草动,锦衣卫这里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消息。
朱棣吩咐,纪纲二话不说,信誓旦旦应道:“陛下放心,他们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锦衣卫的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该问的没问出来,朱棣鼻子哼了一声,直接打发走了纪纲。
纪纲离开,朱棣显得有些气息不平。
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,本就是为天子刺探臣民消息所设,现在却与下面人搞在一块,蒙蔽圣听。
对于皇家来说,哪怕这个下面人是自己的儿子都不行。
正当此时,马和端着茶进来。
自靖难朱棣登基后,宫中的大小事务由马和全权负责。
包括对亲卫的安排,包括各宫宫人的调派,马和上上下下皆做的井井有条。
除此之外,马和在燕王府中就曾做过王府管家。
靖难前,靖难时,除负过粮草的调派外,也曾在战场上厮杀过,更曾千里之外救朱棣于绝境过。
朱棣从马和手中接过茶水,脸上挂起了笑意,问道:“郑村坝一战,内外夹攻,大破李景隆大军,毙敌数万人,俘获马匹两万,使我燕军获得了靖难的主动,彻底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,当时是你负责联络了左右两军吧?”
马和不卑不亢,自始至终未曾有过骄纵之时。
被朱棣点出靖难中的罪罚功绩,依旧波澜不惊,点头称是后,道:“确有其事,奴婢所做之事不及完燕军将士万分之一不足挂齿。”
马和在靖难勋臣中也算时举足轻重的,却从未给自己挂过靖难勋臣的头衔,从前该怎么做,现在还怎么做。
这样的品行,的确很让人放心。
马和的谦虚,让朱棣脸上的笑容更甚了,道:“功就是功,过就是过。”
说着,朱棣铺开纸,在上面挥笔写了个郑。
“郑和,朕赐你郑姓,彰你于郑村坝一战的功绩。”
被皇帝御赐姓氏,那也算是一种奖赏了,哪怕是放弃自己之前的姓。
马和愣了片刻,接了朱棣御笔写下的那个郑字,才实实在在接受了被朱棣御赐之事。
当即,跪拜在地,感动道:“谢陛下。”
朱棣要的是内在的忠心,可不是口头的一个感谢。
马和...郑和的道谢,朱棣也并未放在心上,到了句免礼后,这才问道:“你做内宫监大太监也有些时间了,建文朝心思不歹者应剔除的差不多了吧?”
全部剔除肯定是不可能,是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利。
只能说,牟利大与小,以及有没有廉耻。
郑和没再朱棣面前一味说好听的话,如实回道:“奴婢在做内宫监大太监后,首先剔除掉了心向建文者,之后也剔除掉了一部分在建文朝心术不正者,只是人心隔肚皮,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心思都看透。
因而在宦官中也是分着几批的,有品行还可以,且在靖难中就能为燕军提供过消息的,有品行差,但在靖难中提供过消息,也有品行好,不曾在靖难中提供过消息...
总之,对于这些人要分门别类的用,尽可能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之上,让他们能把可用之处发挥出来。”
郑和的实话实说,让朱棣颇为满意。
“朕若需要些人去军中做监军,你能否挑出来可靠者?”
不仅是在洪武朝,就是在历史很多时期,都是不允许宦官识字掌权的。
毕竟在青史中,可有不少宦官祸乱过朝政,成为亡国的一大推手的。
朱棣的询问,让郑和停了片刻,这才组织起了语言,回道:“奴婢寻个在军中做监军的太监倒可以,有不少人在靖难前就曾于燕军有过书信往来,他们的品行还是信得过的,只是...”
还在燕王府的时候,郑和还会对朱棣提携建设性的建议。
在朱棣称帝后,郑和为避免宦官干政,只做自己分内之事,很少再在朝政上面过多置喙了。
很多时候,都是朱棣怎么吩咐,他就怎么做。
郑和的停顿也只是基于这方面原因的考虑。
不过,郑和说到一半已勾起朱棣的好奇心了,朱棣又怎会不听后半句,随之开口道:“有话就直接说,别吞吞吐吐的。”
只要是有助于国家的,即便干涉也是可以的。
郑和下定决心后,这次不再只说一半,当即一股脑道:“奴婢以为让太监去做监军并不妥当。”
斗破小说网:(www.doupome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