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二是过少的两京守军。这个他做得更加彻底,直接将运用已久的府兵制撤销了。所谓府兵,都是均田制的农民,没有战争的时候在家种地,一旦有了战争就要离家出征,连装备都要自己准备,好处是国家不用花太多的钱在养兵之上。在从前大唐建国,战『乱』初定的时候,这个制度还能行得通,可近年来征战渐多,府兵一没有时间在家里种地,保障家中吃用,二极有可能有去无回,就逐渐不愿意当兵了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——当年的逃户,就有一部分源自府兵。
当兵的人少了,想要抽调其中一些来两京戍卫便更难。边防放出的二十万大军是要回到附近的家乡重拾农桑的,想从中调一些人来两京,那属于朝令夕改,且治标不治本,断不可行。
于是,张说干脆将府兵制改为了募兵制,即以钱财雇佣百姓来当兵,只要身体强健,无论是何出身都可以。这样一来,不出半月,仅在长安就招募到了十二万精兵。他们无须种田,只专心戍卫两京,其兵之精也较从前更上一层楼。
兵农之分,由此开始。
李隆基心知这是个好办法,可还是斟酌了许久才答应,因为国家的财政好不容易才在宇文融的手中,逐渐有了起『色』。眼下钱刚攒下一些,就都花出去了,李隆基多少有些舍不得,好在宇文融覆田劝农甚有起『色』,李隆基才放下心来。
改革完了军事,张说就把目光投向了政事。之前他将许多小事提交给李隆基处理,其中确实有一些他的小心思。皇帝会觉得累,他也一把年纪了,自然也觉得累。他有自己的专职,已经很忙了,还要同时兼职宰相,天天奔波在紫宸殿、政事堂和自己的本部之间。而且就算他累死累活地得出了决策,门下省说驳回就驳回,弄得许多事情没有效率也就罢了,面对许多官员,他就算是首席宰相也指使不动,尤其是宇文融。
——张说真的太讨厌超脱朝廷管辖之外的使职了。
他便干脆上奏李隆基,改政事堂为“中书门下”,同时在其下设立吏房、枢机房、兵房、户房和刑礼房五房。取消门下省审核这一步,日后政务直接决议,随后便盖上“中书门下”的印。这样一来,宰相改兼职为专职,从此无所不管,总揽朝政。
这大大提高了推行政令的效率,也让宰相的权力有了更高的集中,不仅解决了许多繁琐和麻烦,也给李隆基减少了一部分压力——从前的一封制书,从草稿到最终定稿,是需要至少三度审核的,每一次都少不了李隆基这一步,他须得画日画可,事情才能往下进行。
李隆基从不吝啬给予宰相权力,如此便对张说更加器重。
萧江沅思来想去,总有不安:“这样一来,宰相的权力会不会过大?”
李隆基若无其事地点头:“会啊。”
“那……”
“那又如何?”
萧江沅细细一想,便明白了李隆基的意思。
相权过重不一定是坏事,得看宰相如何运用。一个好的宰相,是不会弄权,误国误民的,而能否用到一个好的宰相,或者带出一个好的宰相,这是只有她家阿郎才能决定的事。
对她来说,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。相权重了,若有一天她家阿郎心生忌惮,而宰相还没到可以罢免的时候,她家阿郎便会扶植另一股势力与之相平衡。那股势力必须得是她家阿郎完全信任的,仅凭这一个标准,军人不行,朝臣不可,便只剩了宦官——天子家臣。
在这种时候,就连王『毛』仲都得靠边站,可不就是非她不可了?
整顿完了军事和政事,张说终于开始做他最想做,也最上手的事了。这也是李隆基最初想要任命张嘉贞和他张说为宰相,最终在二张之中选择了张说的主要原因。
从前中宗皇帝在位时,曾于太极宫中举行诗会,由惠文昭容上官婉儿来称量天下才俊,不少诗人自那以后声名鹊起,许多佳句也是从那时开始流传开来。
那样文采斐然的诗之盛会,给李隆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。
自那以后,他心目中真正的盛世,就与诗有了不解之缘。他还曾想象过,倘若有一天,国家不仅富饶了,就连那街头的小儿都能出口成章,百姓不论做什么都能『吟』出诗来,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,又是一个怎样美好的大唐?
斗破小说网:(www.doupome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