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破小说网

【第56竷盛世倾颓还梦碎】①(1 / 2)

4个月前 作者: 蔚微蓝

“圣人救我之命,予我以重用,如同再生父母;贵妃良善,并不像其他贵妇一般嘲笑于我,倒也真心相待。我心肠虽硬,却不是石头做的,我也想回报他们夫妻的恩义,全一朝之忠心,但杨国忠欺人太甚,屡屡逼我,实在叫我忍无可忍。从当年的贤相张九龄开始,他们长安的官员也好,分散在各地的将领也罢,都瞧不起我,如今连圣人都不相信我了,我若再不反,便是死。我如何不知,四海人心思唐,但这仗到底能不能赢,总要打了才知道!”

安禄山一呼百应,麾下步骑皆是精锐,所到之处,烟尘千里,鼓噪震地。河北本就是安禄山的属地,如今大军过境,诸城池均望风瓦解,其守令或直接开门出迎,或弃城逃窜,或为军所擒,无人敢拒。

前线的战报一封封地送入华清宫,待看清了河北诸地一个又一个地沦陷的字字句句,李隆基终于确定,安禄山真的反了。

萧江沅立即派人,将宰辅重臣全部召入宫来商议对策,回首却见李隆基手里捏着战报,无力地坐到了御座上。

他的身子微微倾颓,背有些佝偻,他的手则因过分用力,青白而微微发抖。他的眼神空洞着,不知在看向何处。他不言不语,脸色说不上冷峻肃然,却已没有了任何表情。

无数种情绪充斥着他的心神,扼着他的咽喉,也紧攥着他的胸口,让他喘不过气,也让他无法言语。

他愤怒困惑,他惊惶不安,他茫然失措,他懊悔不甘。

萧江沅知道李隆基必然心绪大乱,便没有打扰,只安静地守在他身边。

杨国忠等人很快赶来。面对叛军的势如破竹,百官皆是忧心忡忡,唯独杨国忠不惊不惧,还面有得色:

“臣早就说过,安禄山必反,圣人如今总愿意信臣了吧?”

百官纷纷皱眉——现在哪是说这个的时候?

萧江沅不由恍然。她之前一直觉得,为了证明安禄山的反意,杨国忠过分地急功近利。起初她还以为,杨国忠总算有了些一国宰相的担当和觉悟,只是心急了些,却原来,他根本就是故意逼反安禄山,只为了证明他是对的。

见李隆基一直静默坐着,百官便纷纷看向了萧江沅。

萧江沅淡淡地扫了杨国忠一眼:“右相既有如此先见之明,可有御敌良策?”

杨国忠胸有成竹地道:“四海承平日久,真想造反之人恐只有安禄山一个,他麾下的副将也好、将士也罢,必定一心忠于大唐,跟不了他多久。不出十日,必会有人将安禄山的头颅送至长安!”

萧江沅和百官皆是相顾无言,李隆基却忽地醒过神来,盯着杨国忠,小心翼翼地道:“当真?”

不等杨国忠说话,萧江沅开口道:“即便真能如右相所言,大家也该有所安排才是。”

次日,御史大夫兼安西都护封常清循例入朝觐见,主动请缨:“启圣人,臣以为大唐安宁日久,百姓们甫一见到战乱,心存恐惧或降或逃,皆情有可原。然人间万事必有逆境与顺境,形势亦未必不能生奇变,臣请立即前往东都,开府库,募骁勇,挑马渡河,计日取逆胡首级,献于圣人!”

听封常清说得豪气干云,李隆基也终于能提起些许气力,做下一番部署。他先是应封常清之请,任命其为范阳、平卢节度使,让其前往东都募兵,同时以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采访使,领陈留等十三郡,设防线于东都之东;以九原太守郭子仪为灵武太守,于河东阻止叛军西进;又以京兆牧、荣王李琬为元帅,命右羽林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,在长安招募兵士,号称天武军。

天宝十四载,十一月二十一日,李隆基率众返回长安。

李隆基回到长安的第一件事,便是下令将安禄山长子安庆宗斩杀,同时赐荣义郡主自尽。他要告诉天下人,他不承认安禄山所谓的“清君侧”之名,安禄山及史思明大军,就是十足的叛军无异。

十日后,封常清在东都募兵六万,高仙芝在长安则募军众十一万,再加上其他地区的将士,林林总总二十万之多。李隆基总算稍稍松了口气,待高仙芝兵马开拔之时,还亲登勤政务本楼为其送行。

然而事态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乐观。

萧江沅发现,李隆基和之前不太一样了。

起初,他只是整晚整晚地睡不着,在殿中一坐便直到天亮,后来几日,他的耐心越来越少,只在面对杨玉环的时候尚能保持一丝冷静。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坏,杨国忠乃至群臣也好,身边侍奉的宫人宦官也罢,都被他训斥过,南薰殿里的摆设也时不时地便要更换。

萧江沅本以为李隆基只是太过焦虑心急,毕竟他安逸了太久,也顺利了许多年。她完全可以理解,他无法允许自己的统治出现如此突兀的变故,更无法接受自己原本无伤大雅的帝王生涯,要以这样悲愤的方式落幕。她也知道,他有多急于改变眼前这一切,让这场战争尽快结束,成为他生命里一个不值一提的小插曲,即便落笔于史书上,也如历年边境那些大大小小的战事一样寥寥数笔,而不是长篇累牍,描绘成他此生最大的罪过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