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破小说网

第214章 物资(2 / 2)

3个月前 作者: 银光蜡枪

“兵部下军器监,设有弩坊署,甲坊署,弩坊署掌出纳矛槊、弓矢、排弩、刃镞、杂作及工匠十七万九千八百六十一人。”

“甲坊署,掌出纳甲胄、绳、筋角、杂作及工匠十五万三千四百五十三人。”

“各地折冲府共有军匠十一万两千户,工匠每月休息五日,官府负责给予钱粮。”

“军服制造由少府监,尚宫织造局,长安织造署、关中、江南织造。”

越往后看,那都是各种各样的军费支出什么的,还有一些军费收入,大唐的主要收入是“租调庸”之法。

租,就是“均田制”的制度,在大唐开始建立的时候,大唐开国皇帝李渊,李阙的曾祖父,就定下了确定了“每丁租二石”,其实也就是人头税,可是这些百姓们在除了跟朝廷缴纳这固定的人头税之外,还有各种附加的税收,比如脚钱、火耗。

让人不由得觉得有些可笑,但是在大唐统一了以后,大唐对于岭南等边疆地区,还是会有一定的税赋的优惠免除的。

还有一些手工业的家庭作坊的那些,“调”!隋朝开皇年间每人为“绢一匹、绵三两,或布一端、麻三斤。”

唐朝初年,李阙曾祖父李渊减免了百姓的缴纳比例,将“绢一匹”减为“二丈”,而布和绢,是封建社会国家十分重要的军需物资,征收之后国家通常将这些物品调往边境地区,以满足边境士兵们对衣物的需求,比如边境现在的很多的将士的粮饷就是用这个布和绢的。

在这个时代,布和绢可是个值钱的东西,能当钱花的,毕竟古代哪里会有这么多的铜钱出来。

而“庸”指的则是大唐百姓不服兵役所缴纳的钱款或者实物税收。

从隋朝到现在大唐,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必须在边境服役二十日,而不去服役的则需要缴纳“每日三尺”的,合计也就是每年六丈的布匹或者同价值的钱款。

这一收入主要用于雇用戍卒或者保障戍卒的生活需求,也是一个收入来源。

所以现在大唐的钱少是有原因的,因为有布和绢,还有粮食,因为“每丁租二石”,一石等于79.32公斤,也就是差不多一百五十九斤米,其实也不算贵。

“长安城府库有米粮六十五万石,布和绢共计十万匹!”

“晋阳府有粮食三十万石,布和绢共计七万四千六十五万匹。”

“山南道府襄州有粮食五十万石,布和绢共计八万六千七百匹。”

“嗯?”看到了这里的时候,李阙吓了一跳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