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破小说网

第134章 天有不测风云(1 / 2)

16天前 作者: 豆豆匠

这豆奶粉,是林菀菀用黄豆和牛奶,模仿现代的速溶豆奶粉烘干制作而成。

成品的味道自然和豆奶粉吃起来有不少区别,却胜在方便,只需要热水划开便能饮用。林菀菀这招确实妙,当豆香味和奶香味在考场里散发的时候,引得周围的考生频频轻嗅,猛吞唾沫,嘴里不由暗骂起哪个缺德鬼,居然有闲情在考场里吃这些。

杜良钰却不管这些,连喝了两碗,勉强填饱了肚子,他才收拾好继续答题。

时间走到今天,已经是最后一天,只等傍晚时分一交卷,第一场应试便结束了。连带的,也让他的心情舒缓了不少。

再看第三场的试题,:子曰,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

“诉讼?学政出这题,意有所指啊……”

杜良钰心念一转,这则论语的争议不小,学政大人居然出了这道题,原因为何?

记得朱文公的集注有这么一段,范氏曰:“听讼者,治其末,塞其流也。正其本,清其源,则无讼矣。”

孔子说,我“听讼”,就是判案子,“吾犹人也”,我跟别人差不多,都是在听取双方讼词以后,判断谁是谁非。但他和其他听讼者不同之处在于“必也使无讼乎”,使人无讼,就是以德化人,让人家不用诉讼、不用打官司。换句话说,就是把别人的对立、矛盾全给化解了。

南怀瑾则注解:孔子说:“听讼,吾犹人也。”孔圣人说,自己不要有主观,听原告的话时,自己就站在原告的立场。听被告的话时,自己就站在被告的立场。

以现在哲学观念,就是站在客观立场来判断是非。

但我们往往最容易犯的错误,是自己先有成见,所以要为任何一个人设身处地。“必也,使无讼乎!”为什么要做到那么客观,因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人,最主要的目的,是使大家没有纷争,都能心气平和,心安理得,合理的得到解决。

关键在于理解“犹人”的这个“人”,指的是谁?

这便是争议的焦点!

南怀瑾认为这个“人”是指告状的人,而其他注家认为是听松者。

来应试途中,他和赵大人也在闲聊时谈及过学政莫大人。

这位学政大人严格说起来,也算得上是位清正廉明的好官。不过,上一场府试时,王珪一案牵连甚广,因着他和王家沾着亲带着故,王家少夫人和他的姨妹夫是兄妹,因着这种关系,加上朝堂上的派系之争,牵一发而动全身,为此,他这个学政大人都险些未能坐稳。

具体体现,自然就是赵大人这位从京被贬到昌巍城做了巡抚,莫学政秩从一品武官,而巡抚是从二品文官,不过在地方上,莫学政却一把手将文武职责一把抓,若非赵大人从天而降,莫大人用在昌巍城只手遮天来形容也不为过。

正因为如此,在路上赵大人闲聊时谈及时政,自然隐晦的提及了此事。结合林菀菀谈及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,杜良钰很容易便理清了前因后果,也明白赵大人想隐晦表达的意思。

不过,他觉得赵大人想多了,就冲着他和赵大人几次相聚,又无意中一路同行,落到外人眼中,他的身上都打上了赵大人的标签。

更何况,当初王珪为了对付王靖等人,冲他这个无辜者下手,即便最后被顾忠化解,可梁子已经结下了。

当然,这都是次要的。

关闭